国外的“智慧社区”是如何发展的?

2019-03-21 09:31:09   编辑:bianji1   访问:

【内容导读】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有“自行车之城”,在绿色交通方面成绩斐然。为保障市民畅通出行,全市通过统筹规划,力保居民在家门口1公里内就能使用到轨道交通。

虽然智慧社区的发展依托于智慧城市,但前者概念的提出却早于后者。早在1992年,国际通讯中心便对“智慧社区”概念作出了初步定义。
哥本哈根: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绿色出行

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有“自行车之城”,在绿色交通方面成绩斐然。为保障市民畅通出行,全市通过统筹规划,力保居民在家门口1公里内就能使用到轨道交通;同时,1公里内的出行显然还要依赖群众基础深厚的自行车——除修建专门自行车通道、沿途配备修理服务设施外,他们还为自行车提供射频识别或全球定位服务,通过信号系统保障出行畅通。

迪比克:数字化连接

早在2009年,美国迪比克市便成为了本国首个“智慧城市”试点,计划将城市的所有资源,尤其是能源、水务、交通系统进行数字化连接。

此工程建设的第一步,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社区各户,同时搭建实时监督平台,对社区信息进行分析和展示;算法人员对33万栋建筑评估出火灾危险指数,划分出重点监测对象;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绘制出“天地图”,为社区间的智慧网络布局提供支持。

依托“智慧城市”大环境,当前迪比克的各大社区,在道路出行、智能医疗、社区安全、公共管理上颇具前瞻性。比如,依靠地理信息技术,社区灾害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助;公共设施都配置有自己的“身份证”,遇有井盖丢失、防护栏损坏等情况,都会得到迅速有效的处置。

新加坡:开放式社区

现代化的开放式社区

新加坡有80%的小区是开放式的,旨在节约土地资源,实现交通便利。由500~1000户邻里组成的各式小区,至少拥有两个出口,与马路形成活的循环体系。

开放式社区最令人担忧的是其治安问题。不过新加坡却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,在这一点上,其“社区警务计划”功不可没:社区巡逻警员随时开启便衣巡逻,市民自发组织“脚踏车巡逻队”,所有公共区域装有无死角摄像头,智能停车系统实时记录外来车辆信息。此外,很多社区也会对外部车辆进行限流限速,例如用小型环岛取代十字路口,在高峰时段禁止路过车辆拐入小区“抄近路”。

多伦多:混合用途的完整社区

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东部海滨地区,当地政府正尝试建立一套“混合用途的完整社区”,将其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灵活、智能的共享空间。在这里,传感器遍布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,能够就空气质量、噪声水平、局部天气、车流及人流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和评估。

社区内包括居住、零售、停车、医疗、制造甚至办公等建筑,各式功能建筑进行模块化组合,打破了传统社区单一的空间结构。与此同时,社区内部结构保持灵活,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变化。比如,人们可以根据户外天气情况,决定社区公共空间和街道的用途;通过地面交通控制系统所收集的数据,调整路面LED灯等配套设置,重新分配路权,使社区居民对空间环境拥有更多的主导权。

首尔:接入智能设备

在韩国推出的“智能首尔2015”计划中,一项关键性措施是增加社区对智能设备的接入,以及教会新用户如何操作。

在首尔各大社区,如果一个持有智能方位侦测设备的孩子、残疾人、老人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等离开指定区域或拨动呼救按钮,报警信号将以文本形式发送给监护人、警察以及闭路电视监控中心,使之得到及时的帮助;路旁的高科技照明灯既降低了能耗,还能播放语音,供居民无线互联网接入;一份数字新闻报可向居民和旅客提供新闻、公交车时间表及其他实用信息……

为了普及各类智能设备,首尔政府鼓励市民在购买新的设备时捐赠旧设备,旧设备经过厂家的检查和修复后,被免费分发给弱势群体;同时举办公共应用大赛,对各类创新设计和和应用给予大幅支持。